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关注  > 正文
天天日报丨从孔乙己到杨禹,还有雷打不动的天气预报,观众离开的原因找到了
来源:以文会友     时间:2023-03-23 10:10:56


【资料图】

最近央视网连续几个话题上了热搜,引发了网络上广泛的热议。他们对于所谓的孔乙己文学的评论,被绝大多数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群众认为是无知或者故意的曲解鲁迅先生的意思,因为他们表达的意思跟鲁迅先生写《孔乙己》这篇文章的本意完全是南辕北辙的,真正禁锢孔乙己的不是什么长衫,而是“吃人”的旧社会,这在我们读书的时候老师都教过,并且考试也考过。除非央视的那位评论员当时语文考试不及格。

央视的特约评论员杨禹这几天也是莫名其妙的“火”了,这件事确实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因为杨禹已经跟央视合作有十几年了。在一些重大的新闻报道的解说中都能够看到他的身影,也都能听到他的声音。他的解说风格十几年一贯是如此的,今年并没有什么改变,怎么就一下子上了热搜呢?很多人都认为他说的都是假话空话和套话,不过换位思考,在那个平台上他又能怎样呢?不信你换司马南坐在那里,估计跟杨禹的水平也差不多。

昨天闲着没事,拿着遥控器看电视,突然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央视绝大多数频道都在整点时间会播报天气预报。并且每个频道都有自己专用的天气预报员,绝对不会弄混。我突然在想,现在还有人需要通过电视、广播媒体来了解当地的天气情况吗?毕竟央视的天气预报最小的坐标都是地级市,在目前这样需要精准的年代,也未免有点不太合时宜了吧?

在很久很久以前,那时候还没有手机,也没有互联网,人们能够了解天气预报的唯一渠道就是电视广播和每天的报纸,虽然那时候预报的范围更加笼统,天气预报的准确度也差强人意,但没有办法,因为这基本是唯一的渠道。所以当年央视新闻联播之后天气预报之前的广告时段是最值钱的,也就是标王了。而报纸的天气预报基本都是在头版的,可见对这件事的重视。

这些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展,任何人都可以随时随地查阅天气信息了,也不仅限于本地的天气信息,全世界各地的天气信息都可以一网搜到,定位也是越来越精准了,不再是一个广而大之的北京、上海等,而是可以具体到某个区、某条街道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现在的很多大城市的区域范围动辄都是上百里了,那么像央视这样的笼统的以一个城市作为单位的天气预报还有多少意义呢?但就是这样的不接地气的栏目,依然倔强的出现在很多频道整点的时间段里,会有谁在收看呢?

这些年由于受互联网的冲击,包括纸媒和电视媒体观看的人是越来越少了。外因固然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但内因才是起关键作用的。这些主流媒体国家给提供的平台不能说不好,给予的资源倾斜也不能说不大,能够进入这些平台的人绝对都是接受了正规教育的精英,但为什么他们经常集一个完整的采编团队的力量做出来的节目却干不过一个只有几个人的自媒体的博主呢?除了内容的局限性之外,有没有其他的原因呢?换句话说。为什么他们的内容不能引起社会的共鸣呢?他们是不是离普通的群众太远了,所以就不接地气了呢?

孔乙己文学和杨禹事情的讨论,批评嘲讽的声音远远大于肯定的声音,这样的事情多了,媒体的公信力就会下降。而至于像整点的天气预报这样没有任何实用价值的栏目,难道就不能精简一下吗?把宝贵的时间段拿出来报道一些老百姓关心的或者喜闻乐见的内容不好吗?更何况每个频道都拥有自己的专属播音员,难道真的不是一种浪费吗?这些人都是有编制的哦,但他们的工作既得不到老百姓的承认又是在浪费纳税人的钱,因为做的都是无用功。

现在不是看电视的人少了,而是确实没有什么值得看的节目。为什么《狂飙》这部电视剧能够在网络上引发热议呢?说明还是有很多人看了。因此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挤压不完全是理由,还应该从自身找原因!

标签:

相关新闻

X 关闭

X 关闭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