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关注  > 正文
当前快报:从前,闵行人这样过清明
来源:凯迪网     时间:2023-04-06 08:30:09

一晃又到“清明”时节

从前每逢祖宗忌日、过年过节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闵行人们都会 恭恭敬敬置起香烛

满屋香纸烟气向外溢出

敬拜祖宗、先人

乡坊称之为 “拜太太”

清明

一年来,一年去。记不得多少年来了,娘总会在几个特定的日脚里举办几场酒水。 大概从她五十多岁起,今年九十了,还坚守着这个传统。

这酒水都是有规矩的。 定日脚前,她要把“老黄历”看了再看,还要掰掰手节头,然后吩咐我老父亲去买这买那。酒水当日,候准时辰,把陈旧的吃饭台子擦拭得一片光亮,摆上早早里清洗得干干净净的酒盅、筷子,放得整整齐齐。当然,最要紧的是桌子上最南首, 恭恭敬敬置起香烛,敬拜祖宗、先人

时令是 清明前、冬至脚或年夜头 ,每年两三拨。菜肴以荤为主,有荤有素,全鸡、全鸭、全鱼和猪蹄必备。半荤半素的有百叶铺盖、油墩子嵌肉,点心糕团、糖果和水果也不可少。制作这些菜肴时,她特地叮嘱我父亲,不加姜葱蒜、形状如初,保持热气腾腾。
菜上桌的同时,燃上香烛。假如我在,她会让我打开门窗,点亮所有灯光,神神叨叨引导逝去的祖宗、亲人一一入座“吃饭”。神色虔诚,似乎祖宗、亲人们随着空气流进客厅入座用餐。其间,每隔刻把钟,要求我对摆在桌子周边的三十六只酒盅一一 斟酒 期间务必轻手轻脚,不可触碰或移动酒盅筷。
过程中,娘会拿一双筷子或两支香,头头相抵,逐个问祖宗、先人,“XX,侬来了吗?”“来了,来了!”我弱弱地问一句:“侬哪能晓得来不来了?”她讲:“侬看!筷头轻轻地朝里靠,表示来了。热气微微飘动,说明祖宗、亲人们动筷吃菜喝酒正畅快。”记得有一次,不知是哪个环节不周到,筷头总是朝外,桌子上的菜不见热气,急得伊眼圈通红,一面检讨自己的某些不足,一面吩咐对菜加热、老酒再斟。
风从窗外灌进来,吹得烛火跳跃。娘绘声绘色地对我说:“侬看,老去的祖宗、先人吃得多开心。”又对着仿佛坐在座椅上的祖宗、先人说道,“慢慢吃,有的是辰光。”此时的她,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妇人似乎变成含情脉脉的巫女。
酒过三巡、五巡后,她在桌边不停地念叨着:“酒咪佬,菜吃佬,多吃点……”有时候,她会突然记起,对我说:“大大是吃香烟的,快点敬支烟。”我点上烟,插在香烛盆里,青烟直上,如我吸烟吐出层层薄雾。
这时,娘本已有点混沌的眼睛里闪着光,点滴回忆着过去的场景往事,虔诚报告着近年间家庭发生的大事。时而悲恸,偶尔欢愉。最后是祈祷愿景,护佑家人平安健康,子女工作顺利,小辈读书读得进、做人正……
哦,对了,敬拜过程中还须 化上锡箔元宝 。娘把此前一个阶段亲手精心折成的一只只“元宝”轻轻地捧入专门请人定制的锡箔箱里慢慢点燃,说是让祖宗、先人有吃有用。
顺着这酒席间的氤氲袅袅,我也回到小辰光的五六十年代,目睹奶奶祭祀的情景。那时没啥菜,但奶奶说, 规矩、礼数要到的 。而后十年,因“破四旧”而没有了这种习俗,逢时令节俗,长辈们的眼神是迷茫的,心里是空落落的。其实,少年的我内心也是矛盾的。这些传统习俗是该破除、废弃的荒唐、迷信吗?抑或是需承继的念想、追思、缅怀的形式?记得读过几年私塾的爷爷,对此是不支持也不反对的。一个大大的问号曾在我脑海里盘旋很久:不搞祭祀与爷爷、奶奶的各施其法,是不是殊途同归?在不信这个做法的人眼中,这似乎像一场荒诞剧,又像煞有介事……

娘是个读过书的人。20世纪40年代,外公卖掉薄田供她求学,娘考入江苏省立松江女子中学,登榜上海《申报》,这是周边农村少有的。1949年后,她做过夜校业余老师,六七十年代是全公社第一个女大队油粮员、女大队会计,直至改革开放。甚至退休后数年,她还被国企、民企聘用,做会计做到了八十岁。 她相信科学,也尊重传统

我寻思着这或许与“有神论”“无神论”无关,能有渠道直抵心里的那片天地是真。

清明

从以往的传统祭祀
到现代文明祭祀
祭祀方式虽然改变了
但不变的是那份心意
作者: 邵嘉敏
部分图文: 区文旅局

编辑:林心怡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特别提醒:

如果您不想错过“今日闵行”,记得“星标”,并多点“赞”和“在看”,这样,每天新文章推送,就会第一时间出现在您的订阅号列表里啦:)

标签:

相关新闻

X 关闭

X 关闭

精彩推荐